开原市,开原市属于哪个省市
开原“打虎庄”的由来打虎庄,今为开原市靠山镇大虎村。这是开原市仅有二个凡河流流的村,另一个是秦家堡子。大虎村即打虎庄村,民间俗称打虎庄子,分为上打虎庄子和下打虎庄子,主村在上打虎庄子,故上打虎庄子往往只称打虎庄子。打虎庄隶属演变情况。1995年本《开原县志》记载,康熙三年开原建县
开原“打虎庄”的由来
打虎庄,今为开原市靠山镇大虎村。这是开原市仅有二个凡河流流的村,另一个是秦家堡子。大虎村即打虎庄村,民间俗称打虎庄子,分为上打虎庄子和下打虎庄子,主村在上打虎庄子,故上打虎庄子往往只称打虎庄子。

打虎庄隶属演变情况。1995年本《开原县志》记载,康熙三年开原建县时有“打虎庄”,这一记载是有出入的。清代前期凡河流域及柴河流域,一直至黄旗寨皆隶铁岭县而不属开原县,则柴河南面凡河流域的打虎庄自然隶属铁岭县。在清代《铁岭县图》中,发现标注有“打虎村”。柴河流域何时改属开原县不详,只在咸丰七年《开原县志》见到记载“打虎庄,一百里”,表明最迟在咸丰七年已经隶属开原县。

打虎庄地名演变情况,历卷本县志记载详明。1995年本《开原县志》记载有“打虎庄”,该书还在《1664年(清康熙三年)开原建县时全县图》中标注有“上打虎庄”,表明早在清初就叫打虎庄,并分为上打虎庄和下打虎庄二屯。光绪三十二年本《开原县志》载“打虎庄,一百里”,并在《1906年(清光绪三十二年)法库建县后开原县图》中标注有“上打虎庄”,分析图中的“上打虎庄”即是县志文中的“打虎庄”,为主村,另有附村称下打虎庄。这一情况一直延续至民国时期。民国六年《开原县志》“凡河流域各村屯”载“打虎庄,距城一百里”;民国十八年本《开原县志》载“一面城河南”主村下“打虎庄,距,附村距主村十里”;民国二十六年《开原县一般状况》载“八区五龙保下有打虎庄甲辖八牌”。只是今天改作“大虎村”,只是新中国成立后才改称大虎村。据1995年本《开原县志》所载《1948年12月开原县设立12个区及其所属街村情况表》仍做“打虎庄”,《1956–1957年全县所辖行政区划名称表》也作“打虎庄”,而从《1958年末所属行政区划名称表》开始改称“大虎庄”,又在1984年《开原各乡镇村明细表》中再改称“大虎村”。到今仍称“大虎村”,而其所辖自然屯仍作“下打虎庄子”。
打虎庄地名的来历。辽北地区的叫“庄子”的地名有限,现存的有大虎村(上打虎庄)、下打虎庄,八里庄、前八里庄子、后八里庄子,康庄子、南康庄、西康庄,杨庄子,陈庄子,黄庄子(前黄庄子)、后黄庄子,温庄子,付庄子,代庄子,等等。这些叫“庄子”的地名中,有许多与黄旗寨、白旗寨、蓝旗寨等地名相似,产生于清初。皇室、八旗贵族等占有并经营的大片土地,取名叫庄,如皇庄、王庄、庄田、粮庄、庄园等。比对“打虎庄”与其他庄子如“康庄子”“温庄子”等,很显然不是一类,如果其他庄子是八旗庄田,“打虎庄”无论其地名构成还是自然地貌,都不可能是八旗庄田。
若不是清代八旗庄田,向前推,辽北地区最早的庄子,当属法库县叶茂台的辽代“娘子庄”。其次为金代的庄子,金代也曾设有“太子庄”、“相国庄”等,辽北地区开原市金沟子镇的八里庄,有辽金墓葬群;铁岭市也有前八里庄子、后八里庄子等。
辽北地区不似中原,一般村屯不称庄子,而称庄子的最迟产生于清初八旗皇庄、王庄、粮庄、靛庄等,向前可追溯到辽代的娘子庄、金代的太子庄、相国庄、八里庄等,据杨和成反映,有专家认为辽北地区“庄”的设置,古代曾与军队相关,为部队补给的粮庄等,他认为开原八棵树的官粮窖、铁岭开发区的官粮窖,似乎也是这类地名。若此说成立,推测“打虎庄”最迟应产生于金代。
那么,金代的“打虎庄”,与相邻的“一面城”、“古城子”又是什么关系呢?“一面城”在渤海国时期为独奏州铜州、高句丽时期的面岳城,“古城子”为渤海国时期的银州、高句丽时期的银城,“打虎庄”可能是高句丽、渤海国乃至辽金时期与军事相关的“庄”么?个人认为还不能如此结论,尚须认真考证。
2022年9月17日刘兴晔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dashuju120.com/6554.html